雷雨天的傍晚,你刚走进家门,窗外突然炸起一声惊雷,玻璃震得嗡嗡响;或是周末在公园露营,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乌云密布,雷声追着风往脸上撞这些时刻,你需要的不是“注意安全”的提醒,而是立刻能动手做的动作。雷击灾害的危险,藏在“没想到”的细节里;而救命的关键,就在“不含糊”的应对里。
室内:把“导电通道”全切断
很多人觉得“在家就安全”,但雷电的“渗透力”远超想象它能顺着电线、水管、金属门框钻进房间,甚至通过窗户的缝隙“送”来球形雷。你要做的,是把所有可能导电的“路”都堵死。
首先关窗不是“关上”就行,要把窗扇推到底,锁扣拧紧,连纱窗都要拉好。球形雷是雷雨中最“调皮”的家伙,它会沿着空气缝隙钻进室内,一旦碰到金属或人,就会爆炸。去年武汉有户人家,雷雨天没关紧厨房窗户,球形雷顺着缝隙钻进去,把冰箱门炸得变形,幸好当时没人在厨房。
然后拔插头没错,是拔插头,不是关开关。雷电的感应电会通过电器的电源线传导,就算开关关着,金属触点还是能“引”电。你要把电视、空调、路由器、热水器的插头全从插座里拔出来别嫌麻烦,去年杭州有户人家,雷雨天没拔路由器插头,结果感应电顺着网线烧了路由器,还把旁边的电脑主板击穿了。
接下来别碰水不管是淋浴、洗手还是洗碗,都别做。水管是金属的,就算你用的是塑料水龙头,水管里的水也能导电。2021年南京有个阿姨,雷雨天用淋浴洗澡,雷电顺着楼顶的水管传导下来,她瞬间被电倒,幸好家人及时关掉总阀,又做了CPR,才救回来。
最后离“金属”远点儿别站在窗边(尤其是铝合金窗)、别靠在金属门框上、别摸暖气片或水管。就算你没碰电器,这些金属设施也可能成为“引雷器”。如果真的遇到球形雷进屋(比如看见一个发光的“火球”滚进来),立刻趴在地上,别跑也别碰它球形雷一般会滚动几秒后消失,趴在地上能减少身体的接触面积,降低被击中的风险。
户外:躲对地方比跑快更重要
户外是雷击的“高危区”,但90%的危险都来自“躲错了地方”。你要记住:雷电找的是“更高的导体”,所以别当“制高点”,也别躲在“制高点旁边”。
如果在城市里比如你在路边、公园或商场门口,赶紧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躲进去(比如便利店、银行、地铁站),别找孤立的大树、广告牌、路灯杆、公交车站的金属顶棚这些都是“天然引雷器”。2022年郑州有个小伙子,雷雨天在公交站躲雨,靠在金属顶棚的支架上,结果顶棚被雷击中,电流顺着支架传到他身上,造成手臂三度烧伤。
如果找不到建筑,就找低凹的地方比如路边的土坑、干的沟渠,或者小区里的地下车库入口(但别进去,防止积水)。记住,不要跑跑的时候两脚交替落地,会扩大“跨步电压”(也就是两脚之间的电压差),更容易被雷电的感应电击中。正确的做法是慢慢走过去,然后双脚并拢蹲下来,手抱着头,尽量降低重心这样能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,也能避免跨步电压。
如果在野外比如徒步、露营,情况更危险。首先,把身上的金属物品全扔了:登山杖、金属水壶、手表、钥匙,都放在离自己至少5米远的地方这些金属会“吸引”雷电。然后,和队友分开至少保持5米距离,避免一个人被击中,电流传给其他人。2020年四川有个徒步队,雷雨天挤在一棵大树下躲雨,结果大树被雷击中,3个人被波及,幸好队友分开了,没有全部受伤。
还有,别用手机不是说手机会引雷,而是用手机时你的注意力会分散,没注意周围的环境;而且如果在开阔地,举着手机会增加你的“高度”,更容易成为目标。如果必须联系别人,找个低凹的地方,蹲下来再打,说完赶紧挂。
雷击后:救命的黄金4分钟,你要这么做
如果有人被雷击,最危险的不是烧伤,而是心脏骤停雷电的电流会瞬间麻痹心脏和呼吸肌,导致呼吸心跳停止。这时候,黄金4分钟(心跳停止4分钟内做CPR,存活率能达到50%以上)比什么都重要。
步:判断意识和呼吸。拍他的肩膀(别摇身体,防止颈椎受伤),喊“你怎么了?”如果没反应,再看他的胸部有没有起伏?有没有呼吸声?如果都没有,立刻做CPR(心肺复苏)。
第二步:胸外按压。让伤员平躺在硬地上(比如水泥地、石板路,别在软沙发或草地上),你跪在他身边,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(如果是女性,就找胸部下方的胸骨位置),手臂伸直,用身体的重量往下压不是用手臂的力气,是用肩膀的力量。按压的深度要到5-6厘米(大概一个拳头的高度),频率要100-120次/分钟(也就是每秒2次左右)。你可以心里数“1、2、3…30”,按压30次。
第三步:人工呼吸。按压30次后,捏紧他的鼻子,用嘴包住他的嘴,慢慢吹气(持续1秒),看他的胸部有没有起伏有起伏就是有效的。吹2次,然后回到按压,循环下去。如果有CPR面膜(药店能买到,便携装),就用面膜,避免直接接触;如果没有,也别犹豫,救命比卫生重要。
第四步:侧卧位防窒息。如果伤员有呼吸,但意识不清,赶紧把他翻成侧卧位一只手托住他的头,另一只手抓住他的膝盖,轻轻翻过去,让他的嘴朝下,这样呕吐物能流出来,不会呛到气管。
还有几个误区要澄清:
- “雷击后的人带电,不能碰”错!雷击是瞬间的电流,伤员身上没有残留电,赶紧救;
- “烧伤要涂药膏”错!雷击的烧伤是“电弧烧伤”,别涂牙膏、酱油或药膏,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盖住就行,别弄破水泡;
- “等救护车来再救”错!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,脑细胞就会坏死,就算救过来也可能成植物人,所以立刻做CPR,边做边喊人打120。
灾后:别让“二次危险”找上门
如果你的家或车被雷击了,先别急着收拾,先断电源把总电闸拉下来,防止电器漏电。然后检查:
- 屋顶有没有被击穿的洞?如果有,远离那个区域,别踩上去,防止塌落;
- 电器有没有冒烟或焦味?别贸然打开,找专业电工检查;
- 水管有没有漏水?如果有,关掉总阀,别用家里的水。
然后记录损失用手机拍下来:被烧的电器、损坏的屋顶、墙上的裂缝,这些都是找保险公司理赔的证据(如果有投保“家庭财产险”的话)。最后,找专业人员维修防雷设施的维修要找有资质的公司(比如当地的防雷检测机构),别自己动手,防止再次被雷击中。
最后:你要带的“救命工具包”
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,准备一个“雷击应急包”,能帮你节省关键时间:
- 便携式CPR面膜(药店买,几块钱,比直接嘴对嘴卫生);
- 干燥的无菌纱布(覆盖烧伤用);
- 手电筒(如果停电,能照路);
- 应急联系卡(写好你的血型、过敏史、紧急联系人电话,放在包里显眼的地方);
- 绝缘手套(如果要碰电器或金属设施,防止触电)。
雷雨天的危险,藏在“习以为常”里;而救命的方法,藏在“具体到动作”的细节里。你不用记住“雷电的形成原理”,也不用背“防雷规范”,只要记住:
室内关窗拔插头,不用水来不近钢;
户外找楼不找树,低凹下蹲扔金属;
雷击急救先CPR,侧躺防呛盖烧伤。
这些动作,不用学复杂的技巧,不用买昂贵的设备,只要“立刻做”毕竟,在雷击的瞬间,“做对”比“知道”更重要。
愿每个雷雨天,你都能平安躲过去。